“长”在三山五园里的学校开课了!
今天早上,
孩子们在仪式感中开启了新学期!
(⬆️图源:海淀教育 北京市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)
#开学第一课#
这个自带流量的话题,
冲上热搜。
“开学第一课”上什么?
“开学第一课”该怎么上?
如何上好“开学第一课”?
这层层递进的问题,
一直备受大家关注。
今天,
在北京市八一学校小学部,
开启了一堂“很海淀”的开学第一课!
三山五园是海淀的一张“金名片”,
而八一学校就处于三山五园,
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,
南校区里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----乐家花园,
它是曾经的礼亲王府花园;
在小学部里,
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,
是区级文物保护单位----佰王园,
它是晚清名将僧格林沁的花园。
在王府花园里上课,
是种怎样的体验?
“佰王园”里,
机器人课程将再次开课!
北京市八一学校小学部的孩子们,
在这座名将的“花园”里学习、探索、实践,
在2023VEX 机器人世界锦标赛中,
拿到全球第四的好成绩。
有了三山五园文化的浸润、
有了海淀科学探索精神的“加持”,
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文化带来的自信!
在王府“花园”里上课,
赚足了仪式感,
但孩子的成长中,
获得感比仪式感更重要!
“文化自信是更基础、更广泛、更深厚的自信,
是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
发展中最基本、最深沉、最持久的力量。”
——《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
和历史经验的决议》
让文化的自信,
洋溢在孩子们的脸上!
三山五园文化如何融入进课程中,
八一学校已经探索了一条路!
让三山五园融入课程开发中
北京市八一学校党委书记牛震云介绍:八一学校教育集团小初高“三山五园”系列研学实践课程,在国家研学实践相关政策指导下,引入社会资源,围绕“三山五园”地域文化特色,调动学科教师参与研发,设计了三大课程系列、42个研学主题,覆盖9个学科的“三山五园”系列研学课程。
八一学校立足于三山五园丰富的文化资源,在语文、数学、英语、道德与法治、美术、音乐、科技、体育等课程教学中巧妙融入三山五园园林、建筑、历史等内容。引导孩子们了解母校和家乡海淀的历史文脉,激发对于二者的情感与文化自信。
让孩子们走进三山五园中
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:“要让文物说话,让历史说话,让文化说话。”
为了孩子们更好地了解三山五园,更深切地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,八一学校小学部策划、开展了圆明园综合实践活动。在活动中,老师引领同学们走进坐落在身边的宝藏公园——圆明园遗址公园中,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,设计圆明园主题文创作品,让这座遗址博物馆活起来。
圆明园是一座水景园,园内水面众多,溪流密布。桥就成为贯通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皇家园林风光的重要体现,承载着文化,诉说着历史。北京市八一学校的李华伟老师带领学生们在圆明园里开始了题为“圆明桥韵绽芳华 、向美而行凝匠心”的研究课,指导学生对圆明园中桥的建筑工艺、形式与功能、艺术价值三个方面开展探究性学习,引导学生通过收集整理资料、实地观察、亲自测量、设计制作文创产品、沙盘等跨学科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。
让三山五园融入孩子们生活中
海淀的孩子很多都知道“京西稻”,但“京西稻”是怎样种植的,又有这样的故事?八一学校的老师们就带着孩子们一起投入进“京西稻香伴成长”的课程中。
一片“皇家御稻”京西稻田,就掩映在高楼林立的中关村核心地区,这片京西稻田是八一学校三山五园课程的校内基地之一。学生们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,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,春播夏耘秋收,在实践中,学习京西稻的悠久历史,感悟粮食种植的艰辛,亲身体验粮食丰收,感受中国科技兴农的成果。
“玉河素牵两山脚,红船渡君往返忙,万家敬畏黄云美,昆明湖畔稻花香……”在小学部合唱团悠扬的《京西稻之歌》中,迎来同学们最喜欢的实践活动。
探索“圆明园——动物的生态家园”;
动手将圆明园的荷姿、荷韵带进校园;
跟着科学家走进农业科学研究,
有的同学在“京西稻”课程里
学会了农田面积计算的公式,
体会了袁隆平爷爷“禾下乘凉”的家国情怀;
有的同学在圆明园研究了造桥艺术,
能用英语向世界表达中国文化的魅力;
有的同学在圆明园文创大赛中崭露头角,
让文物焕发出新的活力,
成为当下生活的一部分......
一方水田明,一把青秧绿,
弯腰种希望,静候秋丰收。
三山五园文化滋养着海淀的学生们,
即使闭上双眼,
孩子们也能心中有山水,处处皆山水。
开学第一课,
从热爱自己的家乡开始,
从热爱自己家乡的文化开始......